close

【維特專欄】台灣便利生活 根源低薪結構

        有個有趣的統計數據,美國沃爾瑪百貨所在的地區,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當地的平均薪資都呈現下滑的趨勢。於是有人開始研究這詭異的現象,發現以廉價商品為主的沃爾瑪百貨,為了用低價搶攻市場,所以給予工作人員的薪資也偏低。

  在沃爾瑪成功經營的模式下,直接衝擊當地其他的零售業者,自然也沒辦法付出較高的薪資雇用員工。除了市場占有率被沃爾瑪搶走之外,連帶壓低了當地整體的薪資水準。

  消費者則是習慣了這種低價銷售的購物方式,雖然自己的薪資偏低,但是生活卻也還過得去,就沒想要獲得較高的所得,久而久之大部分的人似乎習慣了較低的薪資。

  台灣其實也有這樣的狀況,仔細想想自己每天的生活,我們的生活過的比其他國家還要「便利」,但是這樣的「便利」卻是很多「低薪資結構」所累積出來的。

  以「台灣奇蹟」的便利商店來說,所雇用的員工大多是以時計薪,其他連鎖店業者也幾乎都是如此,跟生活有關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很「便利」,所以很弔詭的是,越便利的生活,就有可能間接造成薪資結構往下掉。

  而且提供這些便利服務的業者,規模都已經大到可以決定該產業的薪資結構,而且很多產業都是互相關連的,如此一來,就有可能把台灣整體社會的薪資結構往下拉。

  筆者提的這個概念,當然不能夠完全解釋目前台灣面臨的低薪現象,但是部分的影響是存在的,除了少數高薪的電子業及金融業之外,其他產業的薪資水準已經很久沒有調整過了。

  再加上近年來台灣商業活動逐漸以服務業為主軸,除非企業能過做到如王品或85度C這樣的規模,員工大部分都能夠以正式員工身分參予,但是國內的服務業,仍舊是以時薪來計算工資。

服務業帶來了人民生活的便利,台灣人也習慣了低價所提供的便利,在我們高興的享受這些便利性的同時,也別忘了是否因為這樣的便利,而間接影響了薪資結構,在國外要享受到人工所提供的便利服務是非常昂貴的,台灣為什麼可以如此便宜?我想薪資成本提供了一切的答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