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譯羅倩宜/專題報導
在歐洲飽受債務危機困擾之際,德國經濟成長撐起歐元區的一片天。不過,如今德國也面臨通膨危機,甚至開始形成房市泡沫。
德國央行總裁韋伯(Axel Weber)在卸任前自豪地表示,回顧七年任期,他很滿意自己的成績。德國從金融海嘯中快速復原,也讓人津津樂道。不過,韋伯同時警告,德國物價展望愈來愈惡化,這恐怕是曾受惡性通膨所苦的德意志民族最大夢魘。
4月消費物價 創金融海嘯以來新高
根據最新數據,德國四月份消費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揚二.四%,創二○○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新高,連續四個月超過歐洲央行設定的二%門檻。韋伯預測:「不能排除未來幾個月德國通膨將攀升至三%以上。」牛津大學經濟學家、德國財政部顧問Clemens Fuest更悲觀,他認為未來幾年德國通膨可能為三到四%。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布蘭契特(Olivier Blanchard)早就多次警告,德國可能必須面對四%的消費物價漲幅。
上一次德國通膨來到四%,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,當時兩德統一上演的慶祝行情,推升了物價上揚。如今,德國的經濟全速前進,再度點燃通膨隱憂,英國金融時報率先注意到德國的通膨警訊,指出目前德國工業生產的年增率幾乎來到十五%,已經可以跟中國相比。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Jorg Kramer說:「強勁成長和失業下降的甜美果實,現在似乎走味了。」
歐洲央行為了解決歐元區通膨過熱,在四月中升息,是三年來首見,但這並不足以解決德國長期的物價壓力。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(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)首席分析師Joachim Scheide就說:「如果德國央行還有權力主導德國的貨幣政策,早就升息,而且力道強多了。」可是目前歐洲央行礙於希臘、葡萄牙、西班牙等國債務壓力以及經濟蕭條,不敢加速升息腳步,稍微動得太快,就可能拉高借貸成本,隨時會再有歐豬國家倒地。
如此一來,倒楣的就是德國。歐洲央行寬鬆導致的過剩流動性,全部往強勁復甦的德國前進,慕尼黑馬普稅法研究院(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ax Law)教授Kai Konrad指出,「房地產泡沫正在德國成形,就像幾年前的西班牙和愛爾蘭一樣。」
目前在漢堡市中心買一戶新公寓,要付出的代價相當驚人。根據國營房貸銀行的數據,過去十二個月,當地精華區房價漲了三成以上,目前達每平方公尺五八九九歐元,其他都會區漲幅更高。漢堡、慕尼黑、杜塞道夫以及柏林,房市都愈來愈熱。Engel & Volkers等許多大型房屋仲介商,業績屢創新高。
除了大城市的商辦和住宅,多年來乏人問津的農地和林地,如今也受到投資客青睞,房仲顧問Dirk Meier Westhoff說,土地價格漲了很多,尤其是在東德地區。例如德國東北Uckermark的耕地,最近幾個月飆漲了兩、三成。
這樣熱烈的買氣,也延伸到德國其他產業,例如藝品拍賣。因為藝品可在國際市場交易,而且過程相對透明,很多人為了抗通膨,寧可花大錢買這種可以帶著走的資產。科隆的精品藝術拍賣所Van Ham最近就以六十萬歐元的高價賣出安迪沃荷的畫作「荷爾斯登城門 (Holstentor) 」。
五一42萬人上街頭 要求增就業漲工資
德國通膨很可能埋下未來經濟衰退的種子,如果物價持續上揚,全民必須買單,第二回合通膨效應—工資上漲很快就會到來。德國工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要求加薪;在剛過的五一勞動節,德國有四十二萬人走上街頭,要求增加就業及實行法定最低工資。工資上揚將再推升物價,形成通膨的惡性循環,使經濟再度走入衰退。
面對通膨隱憂,不能主導利率政策的德國,還有什麼工具可用?瑞典經濟學教授Lars Calmfors建議,可以用稅率來調控,依照經濟狀況來調升或調降商品或服務的加值稅(VAT)。當經濟需要刺激時,消費者可享受加值稅的折扣;當經濟過熱需要踩煞車,就課較高的加值稅。
經濟專家建議削補貼縮赤字 財長不甩
牛津大學經濟學者Fuest認為,以房屋土地稅或限制貸款來預防通膨較為有效。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(German Council of Economic Experts)成員Feld則建議,德國政府應趁經濟蓬勃時削減開支,降低市場需求,「此時正是快速縮小赤字的最佳時機,尤其是不當的勞動市場補貼」。
雖然有這麼多專家的建言,不過德國鏡報認為,德國財長Schauble可能一個也不會採納,以不變應萬變。畢竟對國庫來說,物價和工資上漲可以提高稅收,通膨也能沖淡政府債務,正是重建國家財政最輕鬆的方式。只是不知道德國未來付出的代價會是什麼。